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成员

张捷宇,男,1962年10月生,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理化系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理化系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目前在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为冶金新工艺、材料设计,具体工作包括:冶金传输理论、工业过程数学模拟及仿真、相图计算、冶金熔体物理化学和数据库。承担和完成的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等。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反应工程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在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元系物理化学性质计算的唯象理论),上海市科委项目(高合金钢板材关键技术研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收录60余篇。曾获省部级各类奖4项。


郭锋,男,1963年1月生,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现在内蒙古工业大学材料学院任教。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中国金属学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顾问,内蒙古“草原英才”人才,被内蒙古党委、政府授予“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获自治区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主要从事金属结构材料、稀土材料及其应用、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与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项目多项。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40余篇被SCI、EI等检索机构收录;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多项研究成果在企业获得实际应用。

 

高平,男,1964年4月生,内蒙金属材料研究所总工程师。

1987年7月至1989年9月,原机械部呼和浩特畜牧机械研究所工程师工作,1992年4月至2000年12月,内蒙金属材料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五二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副主任,2001年1月至2002年10月,内蒙金属材料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五二研究所)第七研究室主任,2002年10月至2003年4月,包头天利焊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2003年4月至今内蒙古特种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4月至今,内蒙古新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2008年-至今任内蒙古硅镁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至今为内蒙古焊接学会、协会秘书长。2011年-2014年,内蒙金属材料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五二研究所)包头研究所副所长。2014年至今,内蒙金属材料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五二研究所)包头研究所 总工程师。

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自治区劳动模范、新世纪321人才、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专家组专家称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内蒙古草原英才称号、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包头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青山区科技创新先进个人、“5512"领军人才、包头国家稀土高新区科研贡献奖,包头市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高平劳模创新工作室命名。

现在在内蒙金属材料研究所工作。

先后承担国家及地方项目40余项。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兵器科技进步奖二等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国防发明专利3项。国家发明专利11项。论文40余篇。


胡永平,男,汉族,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特钢事业部特钢研究院研究员级高工,研究生学历。

1988年7月毕业于包头钢铁学院钢铁冶金专业后分配到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总厂(现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作。1988年7月毕业于包头钢铁学院钢铁冶金专业;2001年7月毕业于 内蒙古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在职研究生。

1990年6月-1995年6月,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总厂冶金处特钢室从事特种钢冶炼,1995年7月-1996年6月,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总厂冶金处热材室副主任,从事中小零件热处理,1996年7月-1998年1月,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总厂冶金处特钢室主任,从事特种钢锻件生产技术,1998年2月-2010年12月。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特钢分公司副厂长,从事特种钢大锻件生产技术,2011年1月-2015年12月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特种材料研究院院长,从事特钢产品研发,2016年1月-2017年7月,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特钢事业部副总经理,从事特钢产品研发,2017年8月至今,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特钢事业部特钢研究院中国兵器科技带头人,从事特钢产品研发。

现在在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总厂(现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作。

多年来一直从事特种钢产品研发和生产技术工作,组织开展了多项产品开发、工艺改进、技术攻关项目。获得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和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奖项21项,发表论文11篇,取得专利授权10余项。2005年被聘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科技带头人,2006年被评为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8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深入生产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包头市拔尖人才,2015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黄焦宏,男,包头稀土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博士,硕士生导师。

包钢(集团)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包头稀土研究院磁制冷团队(草原英才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稀土磁性材料及器件(包括稀土基磁制冷材料及磁制冷机)、永磁应用及器件(磁场及磁路设计)、稀土金属等研究与开发工作。中国稀土协会专家组专家;中国稀土学会磁制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科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内蒙古科技大学等多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期刊《稀土》编委;国际制冷学会磁制冷会员。

现在在包头稀土研究院工作。

近些年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内蒙古等国家、地方项目十多项;先后与日本、法国、西班牙、瑞士、俄罗斯、韩国及海尔集团等横向合作课题多项。获得内蒙古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7年)、中国稀土技术奖一等奖(2017年)、内蒙古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18年)、中国有色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2017年)各1项,包钢科技进步及软科学一等奖各1项,包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得专利10多项。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包头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包钢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人大代表、政协包头市常委、包头市昆区人大代表。兼职民盟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委员会主任委员、民盟包头市委会副主任委员、包头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包头市监察委员会特约监察员、包头市海外联谊会理事。

黄焦宏教授带领的磁制冷团队能够同时开展磁制冷材料、磁场及磁制冷机研究与开发,与多个国家合作联合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并为他们研制了磁制冷材料、永磁磁场系统及磁制冷机等,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及影响力。2014年复合式室温磁制机(酒柜)项目通过了由内蒙古科技厅组织的鉴定,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14年12月31日在网络上正式报道,比海尔与美国展出的磁制冷酒柜早了十天。该项研究成果在国内趋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是最早报道的,其成果水平不低于美国、法国、日本等。获得2016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17年度中国稀土学会和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的中国稀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10年在包头主持召开了“第四届国际室温磁制冷会议”。


吴忠旺,男,1979年7月生,博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2002年包头钢铁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本科毕业,2005年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硕士毕业,2012年钢铁研究总院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毕业,2014年钢铁研究总院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16.9-2017.8第13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现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工作,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分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高品质电工钢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主持省部级和企业横向课题4项,参加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及企业横向课题1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合作出版《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教材1部,授权发明专利5项。


包喜荣,女,1981年7月生,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

2002年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于材料与冶金学院成型系,2007年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毕业,2015年考入上海大学攻读博士,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在清华大学进行访问学者研究,2018年8月进入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进行访学。2017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创业人才。

现在在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任教。

主要从事材料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针对钢材产品的组织演变规律与性能优化开展研究:涉及稀土元素在钢中的作用机理、钢轨组织性能控制研究、新一代钢轨开发与技术研究。主持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和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一项,同时参与一项内蒙重大项目及包钢横向课题多项,先后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2014年参与<复杂断面型钢矫直变形过程关键技术>项目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李一鸣,男,1982年12月生,内蒙古科技大学副教授。2004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9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16年11月毕业于上海大学材料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中国体视学会材料分会理事。

现工作单位在内蒙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主要研究领域为:金属基纳米晶储氢合金、金属材料的各向异性。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3项,横向课题1项,校内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及横向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1篇(J. Power Sources, J. Alloy Compd., Inter. J. Hydrogen Energy, Intermetallics, J. Rare Met.,等)。获国家发明3项,参与撰写专著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