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概括:内蒙古自治区稀土新材料创新团队将创新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创新引领、坚持开放合作,围绕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前瞻选育未来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方向带头人,创新培育学科学术梯队,助推材料一流建设学科加速发展。团队主要围绕稀土资源在先进功能、结构陶瓷中的应用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技术开发,在稀土氧化物纳米粉体绿色可控制备、氢能及稀土掺杂离子器件、稀土复合永磁体、稀土复合催化材料、高强高韧彩色陶瓷材料等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致力于内蒙古自治区特色资源稀土材料的高值化应用。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攻关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合作科研项目等110余项,累计获资助近千余万元,在Science Bulletin、Advanced Science、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CS Catalysis、Electrochimical Acta、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 100余篇,围绕稀土新材料领域授权发明专利26项,出版教材和专著5部,培养硕士32名、博士9人。
研究领域:
1. 新型稀土功能-结构一体化材料的制备及产业化
2. 高性能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开发
3. 微波绿色冶金在稀土先进陶瓷中的应用及其机理研究
4. 新型稀土催化材料
学术队伍:
团队依托内蒙古自治区先进陶瓷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新型无机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内蒙古发改委新型无机材料工程实验室。团队现有核心研究人员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杰出青年1人,“草原英才”1人,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 321 人才1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英才计划-领军人才1人,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英才”2人,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创新团队。
科研项目:
作为承载白云鄂博矿的西部城市“稀土之都”包头不仅是国家的重要工业基地,而且是稀土资源关键的后备基地。依托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地域优势与科研平台,创新团队深入开展新型稀土陶瓷材料与器件、稀土催化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相关基础理论与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团队成员近5年内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教育部项目1项,财政厅创新引导奖励基金1项,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项目1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3项,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专项支持1项,内蒙古自治区关键技术攻关计划1项,内蒙古自治区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1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1项,中央引导地方项目1项,内蒙古自治区杰出青年项目1项,1项,1项,以及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主持北方稀土等企业重大横向合作课题3项。
获奖:团队成员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杰出青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 人才”、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英才-领军人才”、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特派员”、包头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包头市“科创之星”、包头市“高层次人才”、内蒙古科技大学科技创新贡献奖、第十一届挑战杯自治区一等奖、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二等奖及三等奖、内蒙古科技大学第六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发明专利:获授权发明专利26项。
论文: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
专著:先后撰写学术著作5部:《氧化锆陶瓷制备及应用》 《稀土氧化锆陶瓷制备技术》《微波辅助加热制备辉石系尾矿微晶玻璃的方法及机理研究》《稀土氧化物复合载体的结构、组装与应用》 《硫化镉基于二氧化钛基光催化材料增强可见光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成果转化应用:“彩色稀土氧化锆粉体制备技术”专利技术针对稀土纳米粉体颜色单一问题,以自主探讨的着色机理为指导解决了现有稀土纳米粉体制备过程中可控性差、效率低、成本高、环境污染大等缺点,具有绿色可控、制造成本低,批次稳定性好,无污染的优势。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产权交易中心交易并成功在企业转化应用,可实现年产 200 吨,6000 万元销售额,专利授权使用费 350 万元的基础上收取每吨粉体售价(30 万元/吨)的13%,不仅起到了高校原创性成果应用转化的引领示范性作用,而且实现了内蒙古特色资源稀土材料的高值化利用,获得了首届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该成果被自治区提名推荐中国第二十四届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