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学院新闻

潜心科教事业 冶铸“金”彩人生--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罗果萍教授


获悉,在今年公布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批“草原英才”工程评选结果中,以内蒙古科技大学罗果萍教授为带头人的“特殊矿高效炼铁原料制备与炉渣高效利用”草原英才创新团队入选自治区第十批“草原英才”工程滚动支持计划团队,这也是该团队继入选上一批支持计划之后的连续入选。

罗果萍,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冶金工程)建设负责人,冶金工程自治区重点学科负责人,冶金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负责人,中国金属学会绿色炼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先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及包头市“5512领军人才”等称号。

 

从教35年来,罗果萍教授情注桃李,乐育英才,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先后为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钢铁冶金原理、炼铁工艺学、钢铁冶金理论与工艺、冶金物理化学等多门课程。作为从事冶金新技术新工艺研究的专家,罗果萍在特殊矿高质量炼铁原料制备理论与技术、冶金炉渣高效利用技术等研究领域,为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降本增效付出了巨大努力,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一、潜心科研:与冶金事业相伴40

 1981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我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缺钢少铁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报着为祖国钢铁工业现代化出一份力的想法,当时年仅17岁的罗果萍考上了包头钢铁学院冶金工程专业,从此开启了自己与冶金专业研究相伴40年的大门。

1985年,罗果萍从包头钢铁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在随后的工作中,她相继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学位。也是从那时起,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成为罗果萍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此期间,罗果萍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内蒙古高等学校研究(重点)、内蒙古“草原英才”计划、内蒙古“草原英才团队”资助及企业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级成果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在国内外相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截至目前,由罗果萍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的包钢西区120万吨球团回转窑结圈原因及抑制技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  2949.8万元,获2015年度内蒙古科技进步三等奖;白云鄂博特殊矿高炉冶炼技术集成及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2017年度中国冶金科技进步二等奖;包钢高镁低硅含氟熔剂性球团矿的开发与应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25万元,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2019年度中国冶金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良师益友:与罗老师10年的师生之缘

2016年,罗果萍成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在内蒙古科技大学攻读冶金工程博士学位的张国成,自本科起就是罗果萍的学生。张国成与罗老师的初次相遇,是在他本科第一堂《钢铁冶金原理》课上,张国成说:“当时对于我们这些学术小白来说,能听懂这门课已经很不错了,而能坚持听下去并能跟着思路延续下去那绝对要归功于罗老师出色的授课方式和方法了。罗老师将钢铁冶金过程原理讲的娓娓动听,大家听的聚精会神,从那时起,罗老师就成了我心中的“女神”,想着如果能和这样的老师学习,一定是种享受吧。”

考取硕士研究生后,张国成继续跟从罗果萍学习,“记得刚上研究生的时候感觉科研很难,面对实验也是一头雾水,胆怯又不敢去问,罗老师察觉后,主动找我谈心,温和的言语让我瞬间敞开心扉,那一次的谈话建立起了我们之间的悠悠师情,让我放下了心理顾虑,跟着罗老师走上了科研之路。”

在罗果萍的鼓励下,张国成在工作四年后,于2018年考取了内蒙古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继续师从罗果萍,从张国成毕业、工作、成家到再次求学,一路走来,罗果萍的谆谆教导、悠悠师情,带领张国成以及众多学生一路前行!

 

三、薪火相传:成立“草原英才”团队

2010年起,罗果萍开始逐渐吸纳冶金专业方面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到今年为止,团队已发展成为跨老中青三代,集5名博士、3名硕士学位教师和多名研究生的一支内蒙古自治区“特殊矿高效炼铁原料制备与炉渣高校利用”草原英才团队。作为团队负责人,她经常鼓励团队成员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每周罗果萍都会召开课题组会议,与团队老师和研究生们讨论课题进展,项目报告也会亲力亲为逐字逐句修改。遇到周末和假期,罗果萍也会利用休息时间看项目报告和研究生论文,通过电话或者微信与团队老师沟通问题。

虽然自己是团队负责人,但作为从事冶金专业研究一路走来的“过来人”,罗果萍非常能够体会如今年轻教师的实际诉求,因此,不论在教学还是科研方面,罗果萍都十分重视青年教师培养,愿意给年轻人机会,一有新想法就会和团队讨论,是团队成员心目中平易近人的“领头人”。1992年出生、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师柴轶凡,博士毕业以后来到学校就加入了罗果萍团队,成为团队“老小”。柴轶凡说:“罗老师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言传身教地帮助我们提高专业水平、教学和科研能力,在罗老师的支持和指导下,团队里的每位青年教师都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自治区各类科研项目。

五年来,罗果萍团队已完成国家、自治区各类项目22项,获得中国冶金科技进步奖3项,内蒙科技进步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突破性产业化成果3项,近五年团队经费累计700余万元,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4亿元。在“包钢西区120万吨氧化球团回转窑结圈原因及抑制技术”、“白云鄂博特殊矿高炉冶炼技术集成及应用”和“包钢高镁低硅含氟熔剂性球团矿的开发与应用”等领域取得突破性产业化成果,起到了推动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2019年,在东北大学举行的全国炼铁青年学者论坛上,罗果萍特邀发言说:“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创新实力的支撑体,单靠专家个人的知识、技能、时间和精力,很难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只有组成科研团队,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学科互补、能力互补、研究特长与经历互补,发挥集体智慧,才能攻克重大科研难题,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相信在罗果萍的带领下,这支“草原英才”团队一定能深耕更多领域,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柴轶凡供稿)

 

上一条: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圆满落幕
下一条:爱心捐赠 共同抗疫

关闭